如果说自1851年之后的百年间,世博会展示与传播推广的更多的是以科技力量征服自然、使人类生活更便捷更舒适的“赫赫战果”,那么从20世纪后半叶起,当人类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时,环保的理念就被逐步引入;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在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时,“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毫无争议地成为最重要的理念之一——过去半年里,当我一次次游览世博园,便有了如上的感触。所以我喜欢城市最佳实践区,因为这里所展示的一个个从世界各地遴选出来的成功案例,充满着人类在建设“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中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那是烈日炎炎的八月,我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整整参观了三天半。毕尔巴鄂城的“凤凰涅槃”,弗莱堡市内可随太阳照射方向旋转的“阳光屋”,伦敦零碳馆所展示的“贝丁顿”社区,汉堡之家的被动能源使用技术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然而最使我流连忘返的却是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为此两次参观台北馆,并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
我关注这一议题,是因为在上海这样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生活垃圾量不断增多的超大城市中,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不仅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也是后世博时期上海市民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那么该如何提高上海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资源利用率呢?从城市最佳实践区里我得到的启示是:
一、从国情出发,实行家庭厨余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国人的饮食习惯决定了绝大多数家庭每天都会产生很多厨余垃圾,要把厨余垃圾粉碎后排入下水道另行处理,至少在目前缺乏可行性。而将其与其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处理,一是可以通过发酵等方法变废为宝,变成沼气和有机肥料,台北市与马德里市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成功;二是干湿分离后,其他生活垃圾的再分类与回收利用就容易多了。
二、多部门联手,将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作为社会系统工程来抓
2010年3月上海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生活垃圾减量、资源利用、无害化处理”三大目标,其实现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垃圾减量必须从源头抓起。要制止商品过度包装,这需要相关法规政策的支持。而超市、菜场提高净菜的供应比例也很重要。其次,垃圾分类处理必须环环相扣。不仅前端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要到位,后端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也要到位,这就需要完善相应的硬件与软件建设。第三,垃圾作为资源回收后的循环利用,关系到整个运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以厨余垃圾的处理为例,由于担心由此产生的肥料中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对粮食、蔬菜等农作物造成污染,本市农业部门至今尚未发放生产、销售许可证。所以尽管目前仅回收了餐饮行业和单位食堂的厨余垃圾,可由此产生的一大堆肥料至今仍堆放在一些综合处理厂的仓库里。那么这些肥料能否用于城市绿化与花卉、苗木的生产,这就需要农业、环卫与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协商解决。第四,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不仅要帮助每个市民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方法,更要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环保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意识,这需要教育部门与大众传媒的共同参与。
三、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是提高垃圾分类回收率的重要举措,但不是唯一举措
从网上看到,本市有关部门已经在研究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这似乎为时尚早。毫无疑问,台北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率能够达到99.9%,与2000年推出的不可回收垃圾“随袋收费”有着很大关联度。但在这之前,该市曾实施了20多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尤其从1996年起,实施了力度相当大的全市性的“垃圾不落地”活动,并推出了分门别类回收旧家具、旧家电、旧衣物等诸多配套措施。而台北市面积不大,人口不多,教育水平基本一致,贫富差距较小,这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相比之下,上海的情况就复杂多了——城市面积大,人口多,教育与收入水准不一,人口流动性大。目前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回收的软件、硬件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也需要完善,相关部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一旦家庭中的厨余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在全市全面铺开、有效实施,并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之后,大多数市民就会发现,将厨余垃圾剔除之后,家中其他的生活垃圾其实并不多,再将其按可回收垃圾、重度污染垃圾等分类也就是举手之劳。在此基础上再推进一步,经过试点,生活垃圾收费也许就水到渠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