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资讯 |
垃圾分类,南京今年“再上路” |
更新时间:2011-01-10 浏览次数:1989 |
 |
|
作为全国垃圾分类8个试点城市之一,南京试行垃圾分类已走过了整整10年。10年之路,南京进行了努力探索,摸索中有经验,有教训。但不可否认的是,垃圾分类的第一个十年,成效不大。“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有人这样形容我市的垃圾分类现状。
7日,我市宣布,今年将重新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力争明后年在市区全面推进,闯出一条垃圾围城突围之路。
10年试行缘何没有成功,此次推进“路在何方”?
随着城区范围不断扩大,这样规模的垃圾填埋场将越来越难找到。
10年试行缘何成效不大,此次推进“路在何方”
深度链接
垃圾分类
先进经验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周爱明
现状
垃圾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垃圾大举围城。
“2—3年内,南京3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将全部填满。3年后,垃圾还能往哪倒?谁都不知道。”6日上午,市城市管理局生活废弃物处置管理处书记王大金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
王大金和垃圾处理打了30年交道,对垃圾围城的感受比常人更为强烈。他给记者列举了两组数据:10年前,南京日产垃圾2000多吨,10年后,这个数字翻了一番;10年前,江宁水阁垃圾场日填埋垃圾1400吨,如今这一数字达到了2800吨!
垃圾围城对城市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
首先是占用大量土地,水阁垃圾场占地540亩,江北天井洼垃圾场占地396亩,江宁轿子山垃圾场占地420亩;
其次,填埋场要投入巨额资金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水阁垃圾场1号填埋场为例,这个18年填埋了400多万吨垃圾的垃圾山,经过5年多时间沉淀及覆土处理,陆续投入了近亿元资金,上月才恢复植被,垃圾山终于看似变成了一座青山。
垃圾山恢复了绿色和生机,但深埋在地下的垃圾围城隐痛,时不时仍撩动人们的神经。
“垃圾里的有机物几年后就能分解掉,但塑料等很可能需要上百年甚至更久才能完全降解。”王大金说。
记者了解到,水阁垃圾场1号填埋场封土后,2号填埋场很快也将填满,3号填埋场已进入建设阶段。但隔壁邻居牛首山风景区表达了不满,风景区工作人员曾希望阻止3号填埋场的建设,不过希望很快落空不建填埋场,那么多的垃圾倒往哪里?
“少建填埋场,唯一的出路就是减少垃圾。”水阁垃圾场一位工作人员说,当年日本也经历过垃圾围城之痛,后来日本果断实施了系统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在垃圾后期处理环节投入巨额资金,并进行技术创新,顺利带动了前期分类。随着垃圾回收产业链逐渐成熟,短短几年时间,日本垃圾产量就猛降了50%!
尴尬
7日上午,家住梅花山庄的市民杨先生将剩饭剩菜倒入黑色垃圾袋,其余日常垃圾倒入蓝色垃圾袋。下楼,他熟练地将黑色垃圾袋塞进“厨余垃圾回收箱”,日常垃圾则扔进“可回收垃圾箱”。
将垃圾分类丢放的习惯,杨先生已坚持了多年。
几分钟后,社区保洁员前来清理垃圾箱,同样熟练地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统统混装进三轮车,然后直接运往中转站。
垃圾混装中转运输的做法,保洁员也保持了多年。
两个同样保持多年、对比鲜明的习惯,暴露了垃圾分类始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步履维艰的尴尬现实。
记者跟随垃圾中转车来到富丽山庄垃圾中转站,该中转站承担着附近梅花山庄、富丽山庄、大邦花园、戎苑、明湖山庄等多个小区的垃圾中转任务,日处理垃圾约50吨。
“这么多年来,我们运垃圾从不分类。”在白下区环卫所管理员岗位上干了30多年的刘家法说,环卫没有专门的分类垃圾车,没有条件做到分类中转运输。“即使运输时对垃圾进行分类,到了终端还是统统一起填埋。”他说,“唯一实现分类的,就是拾荒者、环卫工会在各环节拣拾部分硬纸板、玻璃瓶等可回收垃圾。”
市城市管理局城乡环卫处处长陈放鸣证实,目前,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大约5000吨,其中95%左右送往垃圾场进行集中处理,“垃圾到了垃圾场,最终处理方式都是填埋。”他说。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在国际上已成主流。记者获悉,2005年,美国垃圾回收利用率就达32.5%,英国达27%,日本达19%。
而在国内,像杨先生这样有良好分类习惯的市民并不多见。记者在富丽山庄、戎苑、台城花园等多个小区调查发现,大多数市民仍没有垃圾分类收集、投放的意识和习惯。
以台城花园为例,该小区是我市垃圾分类试点社区之一,也是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表现最好的社区之一直到今天,该社区内仍设置13个垃圾分类投放箱,分类投放的种类细化到金属、塑料、纸板、电池等。
社区主任林友乐告诉记者,小区内一共有550多户业主,其中约有30%—40%的居民有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和习惯,街道每月按时清理分类垃圾箱,每次能回收约100斤可回收垃圾。“总体上看,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不多,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也比较少。”他说。
垃圾增加迅速,垃圾围城愈发严重
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
破题
展望
教训
垃圾分类十年裹足不前,南京今年期待破题,突破点则被确定为餐厨垃圾。
7日,全市迎青奥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暨2011年城建城管动员大会召开,我市城管部门表示,将采取强化宣传、规费优惠、财政补贴、经济奖励、项目推动、严格考评等措施,系统推进垃圾分类收集。
在餐厨垃圾分类处理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我市已在板桥选址,即将开工建设一处日处理能力达100吨的餐厨垃圾分类处理工厂。
城管部门介绍,垃圾分类系统推进的突破点确定为餐厨垃圾,主要是因为餐厨垃圾量大、味重、易污染日常生活垃圾中约40%属于餐厨垃圾,而且餐厨垃圾含大量水分,天热容易变质,导致垃圾气味难闻。
市城市管理局科技信息处处长欧阳育楠介绍,餐厨垃圾分类处理站是利用特殊的生物技术,将餐厨垃圾通过油水分离、生化处理,加工成有机饲料、肥料实现资源再生循环,对垃圾减量化意义重大。
餐厨垃圾分类处理如何运作?本月5日,记者前往秦淮区餐厨垃圾处理站探访。
在处理站垃圾入口处,一大堆剩饭剩菜堆放在水槽内,沥干水分后,工人们将之装入油水分离机。一番搅动后,油脂顺利分离出来,剩余垃圾进入生化处理机,再经高温处理,餐厨垃圾就变成了渣子状的有机饲料、肥料半成品。
处理站站长李晓科说,1吨餐厨垃圾约能加工出0.6吨肥料,污水经净化后正常排放。有机肥料、饲料很受客户欢迎,溧水的草莓、高淳的固城湖螃蟹,都大量使用这种有机肥料和饲料。“目前每天能处理2吨左右餐厨垃圾,唯一的担心是货源不足。”
为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南京今年还将在江南八区每区按2个社区的规模开展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和管理,居民生活垃圾全部袋装化,青奥会前六城区分类收集率达40%。此外,建立餐饮店、瓜果市场、农贸市场的厨余垃圾专项收运处理体系,系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南京垃圾分类推进困难,最大的症结是缺乏后期处理能力。”陈放鸣说,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没有成熟的后期处理产业支撑,前期分类毫无意义。
他举了个废旧电池的例子:10年前,南京刚推行垃圾分类时,第一件事就是将废旧电池进行分类收集,收效不错。最高峰时全市每年能收集30多吨废旧电池,10年来陆续收集了约300吨。但由于缺少后期处理能力和技术支撑,约300吨废旧电池如今依然堆放在仓波门附近的一处仓库内。
“在缺乏后期处理资金、技术投入的情况下,前期分类不仅毫无意义,某种程度上还是浪费社会资源。”有关专家表示,垃圾分类也是一种产业,具有趋利性,有利益的事情自然有人愿意去运作,但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垃圾分类就失去了动力。
除了后期处理能力短腿,运作资金不足也造成垃圾分类进展困难。市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喻惠萍表示,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必须有大量资金作为保证。例如,制作、投放分类垃圾箱,打造厨余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发电设施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此外是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市民对垃圾分类了解不够、参与不深。喻惠萍认为,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都是垃圾围城的受害者。因此,垃圾分类是一场“全民战争”,必须引导、发动每一个人积极参与。
最后,垃圾分类还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一名城管执法人员说,应该及时制订和出台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相关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在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违反规定所要受到的处罚。
垃圾分类走进第二个十年,全新的垃圾收费方式、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核心的“静脉产业”均值得期待。
垃圾收费方式创新,北京已先行一步。据悉,从今年起,北京将通过经济手段,鼓励市民进行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按照方案,社会单位等垃圾产生者,将按照垃圾体积计量,向收运垃圾的单位付费。
收运单位将垃圾送往大型处理场时,则按重量计量收费。大型垃圾处理场通常由企业运营,设有称重计量系统和调控核算平台,政府对其进行监管并提供财政补贴。
南京会不会借鉴北京做法?对此,南京市城管局收费管理处处长赵桂飞表示,目前我市垃圾处理费暂无调整计划。但从垃圾减量化角度考虑,垃圾按量收费肯定是未来的改革方向,多生产垃圾多付费,少生产垃圾少付费。
“静脉产业”也值得期待。“静脉产业”是日本学者提出的概念,又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业。该概念借用缺乏氧气的血液流经静脉后,就会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的生理现象,指运用先进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目前,国内已有城市提出打造静脉产业类的生态工业园区。
静脉产业尽可能地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减少对原生自然资源的开采,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静脉产业园已经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进行固废处理处置、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记者了解到,我市今年也提出了打造静脉产业园的初步构想,并力争启动这一新型产业园的建设。
“静脉产业不仅有利于城市从垃圾围城中突围,还有可能成长为又一经济增长点。随着再生资源利用、循环经济越来越热,静脉产业值得期待。”市城管局有关人士表示。
首推餐厨垃圾,开建日处理100吨餐厨垃圾工厂
垃圾或按量收费,“静脉产业”值得期待
后期处理有短腿,前期分类无意义
日本:
垃圾保持负增长
日本垃圾分类走在世界前列。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废弃电器被送到专门公司分解处理。可燃垃圾燃烧后可作为肥料,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
从1989年到2004年,日本一直持续出现垃圾负增长,15年少产生700多万吨垃圾,节省的直接费用达76亿美元。
中国台湾:
不分类就拒收
台湾垃圾分类非常细致。
第一类是可回收资源垃圾,比如纸张、金属、玻璃、塑料等;
第二类是厨余垃圾,生熟厨余、剩菜剩饭等。厨余又分为喂猪用和堆肥用。厨余垃圾定时上门回收,夏天,很多家庭为了不致于被厨余垃圾的异味包围,会尽量避免剩菜剩饭;
第三类是一般垃圾。当地部门在实行强制分类的初始阶段,有大约3个月的时间“劝导期”。这期间清洁队员会抽样检查民众的垃圾袋,如发现垃圾没分好类,会请民众当场分好再丢,拒不分类者清洁队员可拒收。3个月之后,如果发现未照规定分类,当事人还会被罚款1200—6000元台币。
瑞士:
固体垃圾回收率超40%
2001年,瑞士政府颁布《填埋禁入法》,规定城市生活垃圾禁止直接进入填埋场进行填埋,城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转向源头治理,形成倒金字塔的管理模式,即必须经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处理、资源充分利用后,最终的惰性物质才能进行填埋处置。
2005年以来,虽然瑞士每年垃圾产量总体上增长,但送入焚烧厂的垃圾量在减少,可回收利用垃圾量不断增加。其城市固体垃圾总的回收率已达40%以上,塑料饮料瓶、铝质易拉罐、纸、玻璃的回收率在70%以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