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资讯 |
设专人指导居民如何垃圾分类 |
更新时间:2011-01-26 浏览次数:1912 |
 |
|
 上海市区随处可见分类垃圾桶
 小区垃圾分类
上海应强力推动 “污染者付费”这一国际模式。今后,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越多,需要购买的垃圾袋就越多,付费就越多;而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资源由政府定期免费收集,不需付费。针对上海逐年上升的生活垃圾清运量,同时参考世博会经验,台盟上海市委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上述党派提案。
上海人均垃圾:1.0公斤/天
上海生活垃圾清运量呈逐年上升。 2009年生活垃圾的清运量约为680.62万吨/年,人均垃圾产生量约为1.0公斤/天,无害化处置率为83%。归结起来,主要问题是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不够,收集和运输系统不完善;无害化处置设施的能力不足,工艺单一;废品回收无序化。
台盟市委的党派提案建议,强化源头的分类和减量,加大公共投入。比如进行干、湿分类,把餐厨垃圾真正分离出来;在各小区的垃圾回收桶旁进行分类指导;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加大公共投入,提供必要的小区垃圾分类设施,成立垃圾分类指导、监督队伍。同时,这支队伍可以对居民倾倒的垃圾进行二次分类,所获收益归己所有。
资源垃圾回收要“阳光化”
考虑到回收利用的最大化,以及焚烧、生化处置、卫生填埋的最小化,应完善上海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方法。如,在所有大小超市设置各类电池回收箱和塑料瓶、罐、袋回收箱,定期由相关部门回收;凡往回收箱内投放相应的废弃物,可在超市刷卡积分,到一定分值就可在超市领取一定价值的物品,定期统由政府买单。
合理规划布局废品回收网点、交投站、分拣中心,畅通废品回收渠道及中转网络,促使个体回收商贩成为主渠道废品回收公司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对可变卖获利废品采取有偿、捐赠双轨制,对各类电池、玻璃采取免费捐赠,作为资源垃圾纳入生活垃圾处置体系统一回收利用。
资源垃圾的收集、运输和流转采取招投标,让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介入,促使“地下经济”阳光化。
借鉴台北推动“污染者付费”
这次世博会,台北提供的最佳实践案例叫做“零填埋”,它其实就是一个提倡垃圾分类的公共政策,通过垃圾减量与资源回收措施,达到“焚化垃圾量极小化”、“资源回收量极大化”的目标。
台北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通过购买垃圾袋付费的政策,上海应该研究借鉴这一经验,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强力推动“污染者付费”这一国际流行的措施。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越多,需要购买的垃圾袋就越多,付费就越多;而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资源由政府定期免费收集,不需付费,或到附近的废品回收点卖掉或捐赠。
这样一来,推动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同时付费也就是象征性的了。当然,提案指出,要强力推动 “污染者付费”政策,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来保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