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站旁通常是让人避之不及,在普陀区曹杨街道的梅岭园小区,每天倒垃圾的高峰时段,总有几个人守在站旁,其中有小区的保洁员、也有居委干部,还有楼组长和居民志愿者,目的很一致:手把手指导居民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的理念在上海已经推行了10多年,最难过的一道坎是居民的不理解、不执行,梅岭园小区正是通过建立垃圾站旁的“面对面”宣传角化解了这一冰刃。
面对面,展开人情攻势15年前,梅岭园小区的垃圾站里迎来了一个新家伙―――一台区环卫部门为文明小区配置的厨余垃圾生化处理机,从那时开始,小区开始了“垃圾分类”的尝试。
起初,对于这个“铁皮大家伙”,居民并没有在意,对于垃圾分类也不是很理解,“主要是觉得很麻烦”,一位居民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好在小区内600多户人家只有一个垃圾站,跟着生化处理机一起进驻小区的保洁人员小朱就天天在垃圾站旁“盯梢”,教居民如何垃圾分类,“每次看到一个生面孔来扔垃圾,我就会冲他笑一笑,接过垃圾袋打开,一样一样地告诉他哪些是湿垃圾,需要分出来;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卖钱。”小朱说,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比较辛苦,天天要动手把居民混装的垃圾拆开来分拣,而现在垃圾分类理念基本上覆盖了小区的全部居民,自己只要稍微检查一下就可以。“现在基本上每户人家都多添了一个垃圾桶专门用来盛放菜皮等厨余垃圾。”
“我们讲究的是人情攻势”,一位居委干部告诉记者,他们以楼组为单位,党员、积极分子和居民志愿者轮流在高峰时段守在小区的垃圾站旁,手把手地教居民分类垃圾。每当碰到忘记分类的居民,值岗的人就会嗔怪一句,“你今天怎么没有分清楚啊,明天分好来吧”。“小区不大,彼此都认识,天天这样劝解,居民也会难为情。”
让居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于阿姨是梅岭园小区的老住户,一开始也觉得垃圾分类不可理解。但是垃圾分类后小区和家里的变化让她心意变了。“家里的废旧电池有了去向,一些随意丢弃、容易扎到人的玻璃残渣,也知道往哪扔了。容易发臭的菜皮、豆壳被保洁员直接丢进了了生化处理机,垃圾站连异味都没。”于阿姨说,现在的小区清清爽爽,看着这样的小区,觉得自己做好垃圾分类也是理所当然。
小朱告诉记者,小区目前的厨余垃圾基本上都可以在小区的垃圾生化处理机中就地处理,垃圾生化处理机3个月一出肥料,全都免费送给小区居民。“居民亲眼看到果皮菜叶变成为一袋袋家庭绿化用的有机肥料,做好干湿分类的劲头也就更大了。”
“垃圾分类要想进一步推行,就要让居民看到实效”,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陆秀明告诉记者,过去,居民把垃圾分好类,但垃圾运输车却将垃圾又重新混装,垃圾分类的下一个环节没有跟上,让小区的垃圾分类热情一度陷入低谷。“好在此次市政府垃圾分类实事项目启动后,环卫部门会派专车来运输不同的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