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做网站 上海网站建设
通知公示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发达国家不消费主义者热衷垃圾回收利用
更新时间:2011-07-04 浏览次数:1453
 
“垃圾潜水者”在“免费市场”举行物物交换活动
“垃圾潜水者”在“免费市场”举行物物交换活动

“垃圾潜水者”正在筛选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垃圾潜水者”正在筛选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垃圾潜水
垃圾潜水

“垃圾潜水者”在德国柏林设置的一处可回收物品的站点
“垃圾潜水者”在德国柏林设置的一处可回收物品的站点

“垃圾潜水者”特茹·雷米用捡来的破布制作的艺术感十足的椅子
“垃圾潜水者”特茹·雷米用捡来的破布制作的艺术感十足的椅子
经过一场“垃圾潜水”,食物被从垃圾堆中分离出来,装在干净的垃圾袋和废纸箱中,有些食物甚至还带着塑料密封包装。  
经过一场“垃圾潜水”,食物被从垃圾堆中分离出来,装在干净的垃圾袋和废纸箱中,有些食物甚至还带着塑料密封包装。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生在搜集食物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生在搜集食物

  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并搞定一日三餐——这样的行为除了确实贫困无奈的人,一般人想都不会去想。然而,这样的事情对于活跃在美国、英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韩国等富国的“不消费主义者”来说,是再普通不过了……

  在垃圾桶里刨食

  头顶探照灯,穿着老旧的衣服和坚固的雨靴,澳大利亚东南部霍巴特市的一对夫妇跳进一家杂货店后面黑漆漆的大垃圾箱中。几分钟内,他们搜到了香蕉、辣椒、苹果、洋葱和黄瓜,还有几袋西红柿和胡萝卜,其中大部分食物都是轻微擦伤或包装破损。

  “这里资源可真丰富啊,”丈夫加德纳说,“大部分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好的食物,却被当成了垃圾。”澳大利亚新闻网站称,这对夫妇就是“不消费主义者”(freegan)。需要食物时,这对夫妇不是去超市或小餐馆,而他们也绝非乞讨者,却常在垃圾堆里忙着翻找食物。

  另据荷兰国际广播电台5月16日报道,在荷兰,有许多食物因为即将过期而被扔弃。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于是有人开始在垃圾桶里搜寻还能吃的食物。这些人称自己是“不消费主义者”,这种行动被称为“垃圾搜寻”或“垃圾潜水”。

  “Freegan”一词由“free”(免费、自由)和“vegan”(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复合而成。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不吃所有动物产品,包括牛奶和鸡蛋等。不过,也不是所有不消费主义者都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有些人宁愿吃找来的肉、奶制品和蛋类,而不是把这些食物给扔了。

  不消费主义者不接受施舍

  对大部分人来说,消费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作、购买、丢弃、重买。但“不消费主义者”认为,他们已找到出路——一种跳出消费循环的方式:不消费主义。

  不消费主义起源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流浪汉亚文化,它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一个产物。不消费主义者选择他们认为是合乎道德的、纯粹的生活方式,将自己与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分离。他们通过自愿性地拾荒、分享物资、不购物、不工作、居住在废弃空屋中等方式,来抵制建立在虚耗地球资源、牺牲劳工权益和健康、造成气候变暖的全球经济体系,他们必须靠垃圾为食。

  “不消费主义”一词可用于描述以下行为,垃圾搜寻、野地觅食、以物易物等。不消费主义者的动机也是五花八门,有人是为了保护环境,有人是因为对自然的虔诚敬畏。

  垃圾潜水者捡到好东西时会很兴奋,但他们这么干主要还是受“反消费主义”的信仰驱使。不消费主义者认为,消费主义摧毁了自然环境,并使社会退化。他们觉得采伐森林、工厂化的农业和血汗工厂的剥削,都是拜金主义闹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工作、购物等行为,助长了资本主义及其令人厌恶的副作用。

  不消费主义者“信奉集体、慷慨、社会关怀、自由、合作、反对建立在物质主义、道德冷漠、竞争、从众和贪婪基础上的社会”。1980年,就有一个反全球化和反战的慈善组织宣称“要食物不要炸弹”,开始回收食物,为饥饿的人提供免费食物。

  与乞讨者不同的是,不消费主义者不乞讨,也不接受施舍。他们用行动与“失去理性”的消费主义保持距离,以减少对企业的支持及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部分人选择彻底不购物

  工业化社会制造了许多垃圾,有鉴于此,一些不消费主义者选择彻底不购物。他们抵制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及不断变换的时尚,修理自己的物品以重复利用,在自己的团体内以物易物,在垃圾堆里搜寻所需的物品。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觉得自己过得非常舒坦。

  减少工作是不消费主义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不消费主义者反对通过工作去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在他们看来,工作就是牺牲宝贵的时间“去听从别人的命令,意味着压力、无聊、单调,而且很可能损害身心健康”。而这些时间可以用于志愿服务活动,或和家人相聚等。

  不消费主义者认为,如果靠搜寻垃圾获得食物,不买衣物、家具等,个人的开销就少了,对金钱的依赖也就不那么严重了,不消费主义者就能选择一些和其生态观及社会信仰相契合的工作了。不过,不消费主义者声称,他们并不懒。许多人就是利用空闲时间去做志愿者,到社区宣传环保知识,为保护动物奔走,或教别人垃圾潜水和修理家具等。

  由于汽车的使用对社会和生态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修路又使森林和原野等消失,不消费主义者提倡尽量不用汽车,而是徒步、骑自行车或搭别人的便车。除了在垃圾桶里搜寻食物,他们偶尔会自己种些蔬菜水果,自给自足,有时也到野外采摘食物。

  不消费主义者想象未来是个小型的、地区化的经济社会,人们不怎么需要工作,更多的时间是聚在一起。有些人甚至希望能回到前农业时代,他们认为那种聚居的文化才是文明的象征。

  有专门网站组织集体活动

  大部分不消费主义者更愿聚在垃圾丰富的城市,他们在大都市更容易觅食。例如,人口密集又繁华的美国纽约,事实上是全球不消费主义者的中心。纽约每天生产的大量垃圾,为垃圾潜水者提供了“原料”。垃圾搜寻者可在路边的垃圾桶寻找家具或衣物,或在办公区的垃圾桶里搜寻电子产品,还可在杂货店和餐馆后面的垃圾箱找寻食物。

  美国“不消费主义者信息网”(freegan.info)的创始人亚当·维斯曼表示:“不消费主义是对浪费的回应,也是对血汗工厂的剥削、破坏热带雨林的反击。”

  这家网站为不消费主义者提供各类与“不消费”相关的信息,提倡把扔进垃圾堆的、被浪费的食物捡回来。它教不消费主义者如何捡到尚有价值的生活用品,去哪里挖掘被浪费的食物。不消费主义者之间完全不存在利益关系,他们乐意告诉新加入者生存技巧,也愿与同伴分享“战斗果实”。

  除了举办集体垃圾潜水的活动,该网站有时还组织大家一起去野外采摘食物,有时则组织召开与“不消费主义”话题相关的会议。该网站偶尔还会搞聚会,聚会上吃的都是大家垃圾潜水的成果。该网站平时也会有其他集体活动,例如,组织大家将搜寻到的一些有机材料送到一些生态部门,用于堆肥,或组织以物易物市场,让垃圾潜水者互换所需。有时,网站还会号召大家回收电子产品、塑料袋等。

  有些城市明令禁止垃圾潜水

  现在,有些城市虽然明令禁止垃圾潜水,但不消费主义者依然不绝于迹。

  专职的不消费主义者经常有一条固定路线——他们有每周甚至每天都“拜访”的垃圾桶,常常几人结伴而行。许多人往往是晚上在无人管理的大垃圾桶处行动。冒险进入一个用篱笆围起、标注着“非请勿入”的地方是非法的,但对垃圾潜水者来说,法律经常是灵活的。

  虽然不消费主义的初衷是反对消费主义和反对资本主义,但该运动与环境保护异曲同工。环保主义者关注饥荒、人口增长、森林流失、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不消费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浪费,限制生产所带来的破坏,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环保主义相契合。他们都渴望改变现代人消费和浪费的生活方式。在许多方面,不消费主义者被认为是“环保主义者的中坚力量”。

  因为买电被批虚伪

  减少食物浪费同样意味着减少开支。根据美国环保署的数据,美国每年约浪费3400万吨食物,其中只有不到3%被回收。过多的食物浪费每年要耗费美国近10亿美元。美国农业部1997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食物回收率能达到10%至25%,那么约有800万至2000万的人能被养活。

  拾遗(搜集丢弃了的食物)这种风俗其实从古代就开始了。《圣经》曾提到这种慈善方式:农民收割了作物后允许穷人到地里拾穗。现在,大部分拾穗者都是捡拾那些被机械采收遗漏的食物,或是因为不合规格不能销售的食物。

  美国的“圣·安德鲁社团”是个草根拾穗组织,它于1979年成立,已发展成一个非营利的基督教会慈善组织。该组织从1983年开始,在美国的农场搜寻各类被机械采收遗漏的食物,捐赠了数万吨食物给穷人和无家可归者。除了农田拾穗,该组织还从批发商店及零售商店搜寻易腐食物。

  但一些批评者谴责不消费主义者太虚伪。毕竟在一个发达国家,完全拒绝购物,本质上是不可能的。譬如说,不消费主义者还得买煤气和电,以烹煮从垃圾堆捡来的食物。批评者认为,这就证明不消费主义者依然依赖消费。面对批判,不消费主义者主张集腋成裘,他们认为,每一次的搜捡都有助于将浪费降到最低。

  相关报道

  学英文单词可捐大米

  也许你曾为记不住英文单词而抓耳挠腮,信心大跌,动力全无,但现在,一个名为“免费大米”(www.freerice.com)的网站,也许能为你再次拿起单词本提供一个理由:边学英语边做慈善,一举两得。

  “免费大米”网站由美国网络筹款活动先驱约翰·布林创办,是一个以英文猜字游戏来募款的慈善网站。登录该网站,就可以发现淡绿色的背景中央,有一道同义词辨析题。不过这题不是白做的。在答对一道题的同时,答题人已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捐出了10粒大米。在“回答正确”和“感谢您的捐赠”这样的双重鼓舞之下,答题人显然愿意再答一题。

  据统计,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的热量约为2000卡路里,即需要约一万粒大米。答对一道题捐出10粒米,那么解决一个成年人一天的伙食就需答对1000道题。

  截至2010年,全球饥饿人口达到9.25亿,亚太地区饥饿人口为5.78亿。不得不说,想要一个人拯救世界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至少能出点微薄之力。

  “无论你是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还是穷国街头流浪的孩子,提高英语词汇量都会改善你的生活。此时此刻,躲在世界某个角落里的饥民,可能正在享用你赞助的大米。”这是免费大米网的爱心倡议。

  该网站的运营依赖多个广告商(如苹果公司、东芝、富士通、读者文摘、美国运通等等)的捐款。截至2010年5月27日,“免费大米”网已经捐赠了91644630950粒大米,至少解决了90多万人一天的吃饱问题。目前,其募捐额还在不断增加中。

  另外,通过点击首页右上方的“科目”,参与者还可选择不同科目的题目,分别为:艺术(看画选作者)、化学(看化学元素全称写缩写)、英语语法(选择语法正确的句子)、地理(看标志选国家、根据首都城市选国家)、第三外语(看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选择英语意思)、数学(加减乘除运算以及乘法表)。更贴心的是,“免费大米”网英文题目的难度分为60级,可以适应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需要,有兴趣者不妨一试。